股东协议书一首《白头吟》,三段爱情传奇(中)-沐坤读国学
一首《白头吟》,三段爱情传奇(中)-沐坤读国学锦水东北流,
波荡双鸳鸯。
雄巢汉宫树,
雌弄秦草芳。
宁同万死碎绮翼,
不忍云间两分张抚宁一中。
此时阿娇正娇妒,
独坐长门愁日暮。
旦愿君恩顾妾深,
岂惜黄金买词赋?
相如作赋得黄金,
丈夫好新多异心。
一朝将聘茂陵女,
文君因赠白头吟。
东流不作西归水太行山突围,
落花辞条归故林。
兔丝固无情,
随风任颠倒。
谁使女萝枝,
而来强萦抱。
两草犹一心,
人心不如草钱枫勃起。
莫卷龙须席,
从他生网丝。
且留琥珀枕,
或有梦来时。
覆水再收岂满杯?
弃妾已去难重回。
古来得意不相负,
只今惟见青陵台。
前面提到了,很多人写过《白头吟》,但最早的、最知名的《白头吟》出自卓文君之手。
卓文君是位奇女子,可以说各方面都出类拔萃。
论家世,她爹是四川临邛巨商卓王孙,家庭富庶股东协议书,是货真价实的千金小姐;
论相貌,有记载说她“眉色远望如山,脸际常若芙蓉,皮肤柔滑如脂”,时人称其为“巴蜀第一美女”;
最绝的是,她能诗善画,兼精琴棋,是位不世出的才女。这样的尤物,不可能不为人知,也算名噪一时。
司马相如同样才华横溢,但当时仕途失意,寄居在朋友家里。卓王孙偶然请他去家中做客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彼此素未谋面,但都听说过对方。卓文君好奇之下躲在帘后(一说屏风后),想看看这个才子究竟如何。
司马相如察觉到了,就趁席间奏乐助兴时弹了一曲《凤求凰》,表达爱慕之意:“凤兮奉兮归故乡,遨游四海求其凰。时未遇兮无所将,何悟今兮升斯堂军号网。”卓文君一听,这个人确实有才华通关网,而且对自己有意思,一下就动了心。
按中国传统爱情故事的发展套路,这个时候该有个棒打鸳鸯的角色出现了——一帆风顺的平淡爱情不会成为传奇。这个人就是文君的父亲卓王孙。在他看来,司马相如固然有才,但他一个落魄的穷小子,自家这么娇贵的女儿,怎么可能下嫁给他!
在那个时代,“父母之命”是决定一段姻缘能成与否的关键因素,卓王孙不同意,文君和司马相如在一起的可能就成了零。
但卓王孙低估了自己的这个女儿。卓文君拥有的不仅是才华,还有与之相匹配的见识、勇气、行动力。这是一个非常执着而果敢的女子,为了坚守爱情,她毅然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——与司马相如私奔。
这在当时绝对是离经叛道的大逆之举,可卓文君顶住一切非议,楞就这么干了。当时司马相如穷困潦倒,连生计都成问题,卓文君这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,居然把自己的头饰当掉,在街上开了个小酒馆,抛头露面,用自己的力量支撑起了两个人的生活。
这样的新闻传到卓王孙那里,他简直崩溃,躲在家里不敢见人。后见木已成舟,又经周围人相劝,无奈之下承认了这桩婚姻。后世人据此将卓文君誉为行“自由婚姻”之第一人。
事情发展到这儿,应该说非常美满。然而正应了那句“丈夫好新多异心”,男人一旦得志,糟糠之妻往往就不放在眼里了。
司马相如以《子虚赋》《上林赋》,被汉武帝赏识而入朝为郎,又凭《长门赋》得陈皇后千金之酬,可谓平步青云、春风得意。名声、官位、金钱都有了,他寻思着老婆也该换换了。
据说他发迹之后,日日周旋在脂粉堆里,直至要纳茂陵女子为妾,并给卓文君写了首诗,暗示对她已无旧情。
卓文君是何等样女子!有头脑、有骨气、有魄力。面对丈夫的变心,俗世女子“一哭二闹三上吊”那一套,断然不会发生在她身上。
像陈阿娇一样,她也给丈夫写了封书信——当然,凭她的才华,压根儿用不着找人代笔。与阿娇不同的是,她写的不是求和信,而是一封绝交书。
其文曰:“春华竞芳,五色凌素,琴尚在御,而新声代故!锦水有鸳,汉宫有水,彼物而新,嗟世之人兮,瞀于淫而不悟!朱弦断,明镜缺,朝露晞,芳时歇,白头吟,伤离别。努力加餐勿念妾。锦水汤汤,与君长诀!”
此书之文采斐然,就不用多说了——关键是其中流露出的作者的心境,令人由衷赞叹!
迥异于其他被丈夫抛弃的女子,卓文君在临别时没有抱怨,没有憎恨,没有诅咒,也没有挽留……虽然可以看出她心里的痛,但理智和自尊终究还是占了上风。面对这样一段自己付出了这么多,抵抗住全天下的反对和舆论压力争取来的婚姻的逝去,她潇洒放手转身的姿态是那么决绝、那么美,甚至在结尾还不忘嘱咐那个负心人“好好吃饭,多保重,别想我”——较之那些或怨天尤人,或撒泼耍赖,或自怨自艾而尊严扫地、丑态百出的分手,这样的女子是值得敬重的。
除了这篇文字,随信附上的还有一首诗,就是那首传诵千古的《白头吟》。
皑如山上雪,皎若云间月。
闻君有两意,故来相决绝。
今日斗酒会,明旦沟水头。
躞蹀御沟上,沟水东西流。
凄凄重凄凄,嫁娶亦不啼。
愿得一心人,白头不相离。
竹竿何袅袅,鱼尾何蓰蓰。
男儿重义气,何用钱刀为!
在回顾了两人婚姻初期的美好之后,卓文君再次申明面对分手的决心。“躞蹀御沟上,沟水东西流”——看似写景,实则一是在说两人的爱情已如流水一去不返田永成,二是借水“东西分流”比喻二人从此分道扬镳,再无交集。而末一句更是有余味:大丈夫在世,何须把钱看得那么重?情义才是第一位的!这一句,似感慨,似劝诫,又有讽刺之意蕴藏其中僵尸崛起。
这首诗每一句都堪称经典,但最为人熟知的当属“愿得一心人,白头不相离”。我曾无数次看见少女将此作为自己的心愿写在求福的纸条上、竹笺上,挂起来、供起来,祈愿得到一段美满的、长久的爱情。可她们中有几人知道,这么美丽的祝祷原是出自一个不幸遭遇丈夫变心的弃妇之口!
而且,后世有人分析,卓文君这句不是写给自己的,而是对上一句提到的那个即将出嫁、正在啼哭的女子说的——祝愿她能有幸遇到一个忠贞不移的人,白头到老,别像自己一样——而她祝福的对象焉知不是那个即将被司马相如迎娶的茂陵女呢……
品读这一诗一书一抹瘦,不知旁人作何想何婉琪,反正我是深受震撼和感动!对照卓文君之前背叛家庭而私奔,舍弃富贵生活而帮丈夫白手起家的经历,她能在情感受创后做这样的表态,显得更加难能可贵。同时,也再次体现了她非同一般的性情:不畏人言,不委曲求全,拿得起放得下,既不委屈自己也不为难别人。这样的豁达心胸,恐怕世间男儿也没有几个能及的!
据说司马相如收到这封信,一方面被卓文君的气度所震惊,一方面也折服于她的才华,重忆旧情,愧悔不已桃学威龙,张梦瑾遂绝了纳妾的念头,与卓文君和好如初,并且携手一生。
对这个童话般的完美结局,历史上是存疑的,而我个人是非常不愿意接受。以卓文君的为人,已经说出如此斩钉截铁的分手宣言,竟会轻易收回?!再说,一段婚姻中有了这么一次重大的波折,是那么随便就可以抹平的吗?两个人都可以当这事儿“没发生”,心无芥蒂地恩爱一辈子吗?说实话,我不信。
李白也不信。《白头吟》中,他在概述这段故事后,用以下几句表达了他的看法:“东流不作西归水,落花辞条归故林。”“覆水再收岂满杯?弃妾已去难重回。”
水不会倒流,覆水无法重收,被无情抛弃过的女人同样永难挽回——即使留这个人在身边,她的心也必定不复当初。这是李白的观点,亦是常理常情。
刘彻与阿娇、司马相如与卓文君,无论帝王还是才子佳人的爱情,似乎都无法持久。开头美好单纯,慢慢就变质了。李白举的这两个例子真是让人寒心。对比宁死不相离的鸳鸯和紧相缠附的菟丝和女萝,李白半带嘲讽半带愤恨地抒发了“人不如鸟”“人不如草”的慨叹。
读至此,一些悲观脆弱的人,可能又要说“从此不相信爱情了”诸如此类的话——但我要告诉你,不必。因为李白在诗的末尾总算提到了一段楷模式的、令人动容的爱情……(详见下期)
点击蓝字天使的侧脸,查阅前文
一首《白头吟》,三段爱情传奇(上)
此文为连载。长按并识别二维码,关注“沐坤读国学”